您现在的位置: 气味医学 > 文章资讯 > 学术理论 > 正文
充满辩证法的气味医学理论
作者:气味医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6

摘要:

1.生物链与反生物链并存

2.毒与非毒

3.祛邪扶正与扶正祛邪

4.体外消毒与体内消毒

5过分强调八纲辨证就无法使中药成药化

 

朋友,你若关心人类的健康就必须关心世界医学的发展。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流行以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了新闻媒体的头号新闻,人们无不担心频发的禽畜疫情是否会传染给人类。要解决人、禽、畜的传染病是靠西药还是中药更有效,议论纷纷莫终于是。无论特效西药或者中药的问世,都依赖于医学理论的创新。抗生素是西药的王牌军,它的出现是因为发现了细菌之间有拮抗作用,就是此种细菌能抑制或杀死彼种细菌,因为细菌的种类繁多,所以抗生素的品种层出不穷。中医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医使用的中药有90%是植物,中药中为什么没有出现像抗生素那样的对致病微生物特别有效的药物呢?

中医理论是在清朝以前形成的,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细菌为何物,朦胧地称之为“秽”或“邪”。近代中国的科技落后,限制了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接轨,有的中医理论家固步自封,有些革新派中医人士又盲目地效仿西医的套路——提纯中药,对草药为什么能杀灭微生物没有理论上的突破。气味学理论诠释了动物、微生物和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从气味学派生出气味医学理论,使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接轨,使传统中医走向现代化。

气味医学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呢?

“气味学与气味医学”理论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十四期上,全文约八万言。本文不能全面介绍,只能对气味学与气味医学这两个新词加以说明。

气味学是研究生物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嗅觉功能的科学。生物三界的嗅觉是它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器官,可以说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气味是物质的重要特征,气味以波的形式传播,凡能够在常温下挥发的物质都是气味的发生源,生物界是这特殊的气味发生源,其特殊性表现在:

1.就动植物而言,每种物种都有其典型的气味,它是以某种化学物质为主体的多种物质的综合气味,植物有地域特征,动物有种群特征,同种群的动物又有个体特征。同一生物体的气味一生中又有变化,这变化表现为生理的和病理的,是下意识的或有意识的;

2.没有视觉的生物对嗅觉的依赖性高于有视觉的生物;

3.任何生物都有嗅觉系统,但不一定是鼻子。但每一种生物的嗅觉都有特定的感知范围,感知范围局限于它的生存需要,嗅觉灵敏度与其觅食求偶方式相关,最敏感的气味是它的食物和同种生物的求偶素。

什么是气味医学?用气味学的观点研究医学就叫气味医学。它独立于东方或西方医学。

气味学的一切观点都与生物学、生理学相关联,而生物学和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的观点提醒人们:必须关注嗅觉的健康;嗅觉的功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必须深入研究;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主要表现是食物链和反食物链的并存,人们忽视了反食物链的存在。将中药以四性五味定性,用八纲辨证用药,以药之偏性纠人体之偏性,除驱虫药和解毒药之外,将其它中药笼统地称为“扶正祛邪”。用气味学的观点看待中草药,现在列入中国药典的植物性药材,其中绝大部分都具有杀灭致病微生物的作用。用气味学的观点认识植物,它的次生代谢物就是免疫物质,具有对付病虫害、毒物和适应气候三重功能。目前中药材和地方用药材大多是含次生代谢物多的植物品种,就以人的嗅觉灵敏度为尺度,它们绝大多数都有浓烈气味,气味学将它概括为“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

传统的习惯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以毒性大小分别,是药三分毒。气味学则认为毒与非毒因物种而异,不能以人划界,这样就从植物中找到了对人和动物无毒而对微生物剧毒的药材,不仅苦寒药材杀菌(包括病毒)力强,许多芳香药更优于苦寒药,于是植物抗生素就诞生了,植物抗生素是全谱,能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和类病毒,还出现了以无毒解剧毒,以一药解百毒的新药。

气味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的共同语言的气味学理论,指导人们用嗅觉“观察”生命现象,用全新的方法维系生态平衡,教会人们用气味语言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交流。

气味学发现了植物防病害、虫害的奥秘。植物利用多种次生代谢物的协同作用对付动物和微生物,某些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式不是单一的,比如生物碱,同一株植物的生物碱也有许多品种,元素相同而数量不同,其结构式也不会相同。黄连碱有二十七种,夹竹桃碱有七十二种,所以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不吃夹竹桃。某些植物还将生物碱与蛋白结合成生物苷,使它的蛋白不会被动物所消化吸收,更有效地保护了生命。这一发现解释了西药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亦是同一机理。中药复方的优势就基于此。

气味学的基本理论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从宏观角度分七个问题阐明气味医学符合辩证法。

 

一、生物链与反生物链并存

生物学上讲地球上的生物有依存关系,即生物链,又叫食物链。动物有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三类,谁吃谁一目了然。这是人们用眼睛观察得出的结论。假若用鼻子嗅闻得出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谁都不想让别的动物吃,何况能吃动物的植物也有数十种。

众人皆知,任何动物的食物都是有选择的,吃虫的鸟不是啥虫都吃,吃草的牛不吃一切草。

你还看到过,猫狗吃食总是先闻后吃,人吃东西,一旦闻到怪味立即停下来弄个究竟。这是为什么?动物的鼻子长在口的上方,就是给进食把关的,凭气味知道食物能吃不能吃。

保存自己不被它物吃掉是生物的本能,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概莫能外。就动物而言,有进攻型的飞禽走兽,生有尖牙利爪捕食其它动物;有逃避型的,练就了飞毛腿机敏快速地躲避敌人的捕捉;还有防御型的,虽行动迟缓但产有毒物或身被利刺、坚甲,使来犯者无从下口从而保护自己得以生存。

植物和微生物不能像动物那样行走,它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从气味学的角度看植物产生的有气味的次生代谢物是预防动物和微生物进食和侵蚀的化学武器,植物的初生代谢物也会和次生代谢物结合成生物甙,使初生代谢物变成不易被它物消化吸收的有毒物质。微生物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外毒素的主要作用是抢占地盘,某种细菌一旦在某处占据优势(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它细菌就不能在此范围内存活,还能抵御动物的免疫细胞对它的吞噬,同时它又是侵蚀动植物细胞的物质。

气味说明了谁都不让谁吃,植物不让动物和微生物吃,动物不让异类动物和微生物吃,微生物不让异类微生物吃,也不让动物和植物吃,但是每种植物都不能防所有动物和微生物,正如动物和微生物所侵害的植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这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之间反被吃的本领就是反生物链即反食物链。谁能吃谁是食物链,谁能不被谁吃是反食物链,前者为相生,后者为相克,二者并存。

气味医学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反食物链,将植物的防御微生物的物质提取并综合,这种综合而成的药物在人体外是消毒剂,在人体内是抗生素,植物消毒剂和植物抗生素有异工同曲之妙。植物抗生素与原有的抗生素不同,所不同的是抗生素是从细菌中提取,经提纯成为单一的物质,是利用细菌间的拮抗作用而杀菌。植物抗生素则是积多种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于一体,使之成为成份极为复杂的全谱的抗生素和广谱的解毒剂,它的理论基础是气味学,所以称之为气味医药。

 

二、毒与非毒

毒与非毒是指某种物质以人为受体界定的,毒性的大小是以中毒剂量的多寡区分的,但是人有特异体质和过敏体质的个例,一定量的毒物能使多数人中毒而个别人可能不中毒,或者对多数人不产生毒性反应的物质而使个别人中毒,前者称特异体质,后者称过敏体质。

人和动物有差,比如食腐鹰对尸腐胺(乙撑二胺和丙撑二胺)不产生中毒反应。致病微生物对毒物(消毒剂、抗生素、药物)不叫中毒而称敏感。微生物对其敏感的物质不一定对人类或动物有毒,这给研制抑菌、杀菌、灭菌剂留下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现在的化学消毒剂基本上对人都有毒,所以将化学消毒剂牢牢地钉死在外用这一狭小范围内,这对无毒的植物消毒灭菌剂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也限制了科学的进步,很不实事求是,其它领域绝非如此,电脑有多媒体,手机可以摄影,数码相机可以摄像,并不画地为牢。药品也有特例,抗生素本来只有针剂,后来有了可口服的。小白鼠经口灌胃的毒性实验证明,植物消毒剂为完全无毒级,植物消毒剂的原料药材都是可内服的中草药,冠上一个消毒剂的名称后就人为地划为不可口服的产品,岂非笑话?难道消毒剂必须“姓毒”,不姓毒就不叫消毒剂?消毒剂专家刘育京等人对理想消毒剂提出了十二条标准,其中就有“毒性低”三字(薛广波主编的《实用消毒学》第9页。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5月)。用于口腔、咽喉消毒岂能不被咽下?用于眼睛、鼻腔、阴道、肛门消毒岂能不被粘膜吸收?产生“消毒剂必然有毒”的传统思维模式就是不懂毒的含义,将对微生物有毒错误地理解为对人必然有毒。将植物消毒剂等同于化学消毒剂,不懂毒与非毒是针对特定生物而言的。

无毒就是无毒,可以口服就是可以口服。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订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人不应成为科技进步的绊脚石。刘育京等专家的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们说:“虽然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消毒剂进行了广泛地筛选,但至今没有发现一种能满足上述十二个条件的消毒剂(十二条标准)。刘育京教授已经离我们而去,以他为首的消毒学专家们提出的理想消毒剂标准,仍鼓舞我们去探索。这十二条标准是:⑴杀菌谱广;⑵有效浓度低;⑶作用速度快;⑷性质稳定;⑸易溶于水;⑹可在低温下使用;⑺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⑻对物品无腐蚀性;⑼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物;⑽毒性低,不易燃烧爆炸,使用无危险性;⑾价格低廉;⑿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应。”

本文介绍的植物消毒剂可以告慰刘老了。

 

三、祛邪扶正与扶正祛邪

中医将生病与康复过程比作正与邪的斗争,正气所存邪不能干,说人体素质好免疫能力就强。中医说阴阳平衡,六淫所侵,七情所伤,致使阴阳失调,正气则不足,邪气趁虚而入。用药讲四性五味,诊病讲八纲辨证,所以中医历来主张治病要首先辨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然后对症下药,旨在改变人体大环境,使之不利于病邪的存在,即通过扶植正气而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中医也有先祛邪的治法,但不是主流。

西医治病则不同,不讲阴阳与八纲,首先弄清受病部位,再找出致病的直接因素,或细菌或病毒或毒物,或是内分泌失调,或杀之或解之,或调整……总之以祛邪为主单刀直入,邪祛则病无。

中医将各味中药定四性五味没错,四性五味与八纲辨证、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相呼应,形成一套完整理论,屡试屡爽,数千年而不衰。气味学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并总结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将气味物质作为进攻或防御武器,将嗅觉作为辨毒、辨营养物的工具,将嗅觉看作生命的守护神,补充了中西医或忽略或重视不足的问题。植物能利用气味物质杀菌和解毒,人类何不借用植物的办法用于对付致病微生物和毒物呢?

气味研究工作者发现,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草药大都具有杀灭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功能,气味浓烈的中药材其解毒能力亦强。许多用作扶正祛邪的中药处方祛邪能力很强,可惜未被人们发现,“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中药扶正有,祛邪则不足屈杀中药也!

近年来中药消毒剂不断涌现,人们才开始认识中药的杀菌(祛邪)作用,消毒剂系列中中药占了一席之地,2002年版的《消毒技术规范》首次提到中药消毒剂,但将它列入低效消毒剂之列,所以医院和卫生防疫部门还未启用它。

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根据气味学理论研制成功的植物消毒剂,能杀灭病毒和芽胞,和高效消毒剂比肩,而在无毒、无腐蚀方面远远优于化学消毒剂,只可惜它仍“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安全性属于无毒级,可以当作口服药,能杀灭体内的细菌和病毒,治疗范围和效果优于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杀细菌不杀病毒,杀灭细菌的种类也有限,属广谱而不是全谱。

在祛邪方面中药不让西药,祛邪扶正一肩挑的中药正在申办新药证书,气味医学将开创中药新局面。急症找西医、慢性病找中医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

 

四、体外消毒与体内消毒

消毒剂与消炎药都是对付致病微生物的,前者用于预防,后者用于治疗,泾渭分明,分属两个卫生主管部门管辖。无毒的能杀灭微生物的中草药制剂,兼有消毒与消炎两重功效,办证时要将一药的功能人为地分割开来,使医患人员误认为是两类产品,不能全面了解它的性能与功效,麻烦多多。

这种消毒剂与消炎药的划分,内服药与外用药的界定,主要是从保证用药安全角度考虑的,若药品绝对安全,这种划分就显得多余了。

用于空气消毒,空气中的残留必然被人吸入肺部,口腔、眼睛、鼻腔、阴道、肛门的消毒,各部位的粘膜也要吸收,皮肤消毒也会被透皮吸收,手的消毒,餐饮具消毒要除尽残留亦很困难。所以药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将安全、有效、质量可监控列为药品评审的三大主要指标,对消毒剂和药品皆适用。

中药有内服外用两类,而许多中药祖方则可内外兼用,植物消毒剂的某些品种即是,如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原名襄樊市敏芝气味科研所)研制的敏芝异味消即为代表。该消毒剂办了食字、消字和健字号十多个证,现在申报中药新药得尔康药酒,属于植物抗生素类,用途是进行体内消毒灭菌。

体内消毒是个全新的概念,体内消毒的使用方法有五种:1.雾化吸入法,可治疗呼吸道及肺部感染;2.灌肠治肠道炎症;3.冲洗或药塞可治疗阴道炎症;4.口服可治疗胃肠道疾病及全身感染性疾病;5.涂搽或药敷经皮肤吸收治疗肌肉和皮下腺体炎症。无论使用上述五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起效都很快。西药抗生素和中西消炎药都不能与之相比。就以退热为例,口服该药15ml后体温即降至正常,持续性高热病人,一次服药后虽不能永久保持正常体温,连服三天后就不再发热。

抗生素是专指用微生物提取的抗菌制剂,用植物抗生素或中药抗生素这一名称命名中药消炎药有些不妥,其原因是:1.可以引起误解,误认为是中药和抗生素的合剂;2.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抗菌作用,对病毒无作用;3.抗生素的机理是利用细菌间的拮抗作用,中药消毒剂则是利用草药的杀菌物质;4.素的概念一般指单一化学成份,中药消毒剂则是复合物。

使用体内消毒这一名词,还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它可以进行体外消毒,本来就是卫生部批准的消毒剂,可以用体外杀菌试验检验它的性能,又可以用临床化验单检查它的体内杀菌杀病毒效果。

体内消毒比体外消毒更容易实施、更容易观察效果,因此它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用化学消毒剂消毒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什么场合、什么样的消毒对象,用什么消毒剂,怎样消毒非一般人所能掌握,没有随意性,若不合规范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有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伤害。用植物制剂进行体内消毒则不然,只要能看懂说明书即可,只要是感染性疾病,不需要抽血化验或细菌培养来弄清楚什么细菌什么病毒皆可用药,服药方式比体外消毒容易掌握,服药过量不会有毒副作用,服药的效果患者最清楚,不发热了,不疼了,不适症状消失了,呼吸平稳了,食欲增强了,精神爽快了全凭自己感受。

体内消毒为摆脱抗药性的困扰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五、过分强调八纲辨证就无法使中药成药化

眼下流行一种说法“不用八纲辨证虽使用中药治病仍不能称为中医”。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其用心是善良的,其目的是可敬重的,是为了强调中医理论的重要性。奉劝人们学好用好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防止“废医存药”的危险倾向发生。还有少数人出于拯救传统中医理论的急切心情,担心中医被西化,将那些运用西医理论诊病用中成药治病的医生排斥在中医之外,或称之为西化了的中医。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要不断地发展的,要与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同步,中医亦应如此,固步自封必然被淘汰掉,中药汤剂的应用日趋减少,一人一方几剂药制成丸散膏丹更为麻烦,应用最广的中药制剂或有药号的中成药,这两类药的应用就有悖八纲辨证用药。但是,中药成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很多,首先是培养一个能运用八纲辨证开处方的中医很难,中医院校毕了业,背熟了汤头歌诀还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因为中医是医药不分家,懂医还得懂药,近代中医名医少的根源就在于此。另一个原因是中医的分科不能过细,内科系统的内妇儿不能分开,消化、血液、心脏血管、泌尿等详细分科更难,分得过细势必削弱中医的特色,所以不失中医特色的中成药就成了趋势。

中药要市场化,要走出国门,中医与中药就要相对分家。

明清以前的秀才大多数都会看病,所以人们将教书的看病的人统称为“先生”,民国以后的大学生都会看病吗?中医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祖传与师承是学习中医的两大途径,这条道几乎不存在了。中医走出国门比中药走出国门孰难熟易?靠中医能将中药撒遍全球吗?

患者看病都希望医生将病情说得明白些,不用现代的生理解剖知识讲解患者就不知道自己什么部位有病,不用微生物、毒物、生理功能变化说明病因患者能满意吗?懂得中医用语的平民百姓太少了,大学生也懂的太少。中医与患者必须有共同语言,八纲辨证也好,五行相生相克也罢,它们是科学就应该用现代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每个人都懂得医古文太难了。

中国的戏曲取才于历史故事的很多,若演员用人物当时的语言演唱还会有观众吗?

八纲辨证用药最适合于一人一方的汤剂,让西方人喝苦水可行吗?

在不知道邪为何物时的久远历史年代,用扶正祛邪法辨虚实寒热阴阳表里对症用药是很先进的方法,但在今天已经弄明白了“邪”为何物的年代,拒绝用祛邪的中药治病就有点迂腐了。

西化了的中医不一定是错的,只要它能治好病,只要不留后遗症,不产生抗药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蓄积毒性,就鼓励它与传统中医并驾齐驱,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是允许的,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也是应该允许的,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是人为地制造对立,百家争鸣才能促进科技进步。西化中医不论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无可指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科研所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南街168号家属院3号楼2单1楼 电话:0710-3515449 E-mail:xfldm1936@163.com
    Copyright © 2006-2011 襄阳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