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推动观念革命
                                                             李德敏          朱冰
 
单一化学物质为有效万分的西药,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后,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受药对象的抗药性不断增长,使药品功能衰退,新药寿命缩短;另一方面,新药研制成本上升,风险加大,推动药价飞涨。此外,面对许多顽疾和病理不明的疑难杂症,西药更是束手无策。
面对西药的窘迫,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中药,重新审视这份浓厚传统中的合理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含义,推动了一场观念革命。从天然动植物或矿物中提取有效有分成分生产的一些新药,之相应的行业和企业也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这一趋势表明,中药在近百年间对西药的附属或补充地位,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可能彻底改变;中国药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
 
看清西药
西药是化学工业时代的产物。美国对药物的定义是:“已知化学成分的单一物质。”对于中药及其他民族传统医药来说,这个定义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并且难以接受。
然而,美国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药品强国。近百年来,西药几乎用到期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的地方。在医药的发祥地中国,西药压倒子中药,FDA对药品的认可,成了药品世界的通行证。
西药研制的投资极高,开发一种新药可能耗资上亿美元;风险很大,成功率可能低至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周期较长,一般从研制到进入市场需要十几年时间。因此,西药的研制能力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医药水平,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化学工业水平及整体能力。
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投入上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在药品研制方面只能望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项背,而没有实力与它们抗衡或争雄。据估计,中国生产的西药中,97%依靠仿制。至于新的西药品种,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中国目前基本上依赖进口或合资生产。加之现行医疗体系的弊端,导致药价不断攀升,国人普遍感到难以承受。
除了费用高昂以后,只承认单一有效成分的西药概念及西药疗法也面临诸多困惑和质疑。生物之间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相生相克,构成生态平衡,单一针对某种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治疗方式,既可能毁灭这些生物,也可能使它们产生适应性。事实上,生物分辨单一物质的能力很强,并且易于产生适应能力。
以抗生素为例。作为对付细菌性疾病的主力药品,抗生素为人类医疗保健立下了头功。药用抗生素始于青霉素,它和多种放线菌分别具有抑制,乃至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其主要作用机理就是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然而,抗生素在被人类大量使用之后,它对疾病的治疗或抑制作用明显受到了削弱,一些抗生素的作用发生衰退,甚至完全丧失。为什么呢?目前医药界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致病菌中可能存在的抗药细菌或抗药基因,在使用抗生素的条件下它们大量繁殖或被激活,形成顽强的抗药性菌株。也有人认为,致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质粒。这种可传递的质粒(R因子)位于染色体之外,可能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耐药性。
抗生素的作用普遍衰退,这一现象表明,用单一有效成分的物质对付微生物是不适宜的。因为青霉素及其他放线菌抑制或杀灭致病细菌靠的是多种物质,人们在制造抗生素时仅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这种被选中的物质使用之初非常有效;日子一久,敏感菌就适应它了。因此,目前有关“慎前有关”慎用抗生素的呼声日高一日。
 
再看中药
尽管不像西药那么普及,中草药仍是世界上流传达和应用广泛、尽管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医药之一。随着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入,特别是生态意识的复归,中草药以其源于天然、顺乎自然等显著特点,在未来医药体系将占据重要地位。
在西药传入之前,在中国及亚洲诸多国家,占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疾病治疗,以传统的动、植物及矿物万分作为主要药品。中医治疗完全凭借医生的直观经验,以望、闻、问、切取得诊断依据,一般处方具有较强的试探性和宽容度,强调所谓辩证施治,一般难以直截了当下药。至于所谓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辩证、经络元气之类,更是口说无凭,常人难知就里。
西药的传入,使人们耳目一新。它借助于现代检测仪器,准确说明患病部位和症状,对症下药,通常以少量药品即取得显著疗效。它与中医的巨大反差,导致了近百年间西经的勃兴和中药的式微。
然而,以今日观之,中药仍然具有西药难以替代的优势。中药多取材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其药用成分之多,种类之全,远远超出化学合成的西药。中药讲究自然调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副作用及毒性遗留,有利于增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如何重新认识中药的地位?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中医药可以作为西药的一个重要补充。比如,对于手术后的癌症患者在化疗中辅以中医治疗,实践证明有较好的效果。在慢性病、皮肤病、特别是至今病理不清的疑难杂症的治疗与控制、病后调理与康复治疗等方面,中草药都取得了西药不可企及的效果。
然而,一些专家指出,在许多方面,甚至在西药的优势领域,中药也完全能够更好地替代西药。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种类是消毒剂。通常认为,化学消毒剂不仅最为有效、而且是西药的一个主要特色产品。有关专家说,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应该具备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无腐蚀性、无残留药物、毒性低、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和大量供应等12个特点。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消毒剂进行了大量筛选,至今没有一种具备这些特点,其中“毒性低”作为一项内容,说明化学消毒剂本身可能有毒。其应用大受限制。乙醇(酒精)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毒消毒剂,但它杀菌力弱,对乙肝病毒等没有作用。我国研究人员另辟蹊径,从植物中提出无毒消毒剂,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机遇与问题
毋庸讳言,在西药的强力冲击下,中医药在中国这个发祥地也失去了优势地位,沦为辅导性的医疗手段。对于中国医药界来说,振兴保医药事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然而,这个话题一再被提起,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一些研究者对中医药深厚传统的信仰和痴迷。我国先后在长沙马王堆和荆州凤凰山挖掘出历经千余年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衡山发现南唐禅师坐化后千年不腐,这些奇迹启发和激励湖北省襄樊的研究人员用草药配制符合当代标准的消毒剂,经过20年的探索,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子成功。经湖北省卫生防疫站检定,能杀灭芽胞和病毒,达到子高效消毒剂标准、既可用于消炎,又可作为食品保鲜剂,在化学消毒剂的一统天下中争取得了一席之地。
事实上,提取和利用动植物或矿物中的有效成分,研制针对性强的新型药品。正在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热点,也是中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科学成地奥制药公司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甾体皂苷,以其作为主要有效万分研制同中成药地奥心血康,单品种销售额已超过15亿元。这家以几十万元起家的制药企业。几年间成为拥有数亿元固定资产、年产值6亿元、利税超过2亿元的先进制药企业。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国家规定申请新药批号要公开配方,是无视中西药的重要区别,不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利用。西药的化学分子式公开, 合成工艺可以保密;中药要保密,必须保守配方,才能维护研制者的权益利。因为中药是复方,底方公开后,别人把成分稍事加减,就“研制”出一种新药,根本无法认定侵权。所以,许多研制者宁愿把配方带进棺材,也不申请新药批号;相反,一些人则打着“祖传”或“宫庭”“秘方”的幌子欺世盗名,牟取暴利。
摘自《中国科学报》1997年5月7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