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人曾出1亿美元购买他的技术。因为他和妻子闯进了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在此之前还是空白的领域
 
嗅觉世界的一对痴迷伴侣
 
作者:一合
 
1999年11月下旬,李德敏和妻子韩玉芝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共同创建的气味学再一次引起科学界人士的广泛重视。
气味学科在他俩研究之前处于世界上的空白领域,李德敏夫妇把生命和爱情融进气味学的研究,历尽坎坷,风雨同舟,终于取得令人欣慰的进展。
 
皂角树下的一对有情人
嗅觉世界的两个痴迷者
在河南省社旗县李德敏的老家,有一棵远近闻名的皂角树。解放初期,李德敏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打皂角的时候,他与别的孩子一起爬上树去,但是他没有用竹竿那些皂角,而是陶醉于满树皂角的清香。这时,他发现树下有一个长辫子的姑娘也对皂角的清香感兴趣。这姑娘就是韩玉芝。
当时,李德敏除子有比狗还灵的鼻子外,几乎一无所有。家里很穷,常年吃糠咽菜。他上小学和初中买不起课本,只能借同学的看,幸亏他过目不忘。上到小学四年级时,他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超过课堂上老师教的,于是他跳过五、六年级和初一,直接插班上初二。他意识到
自己除了嗅觉灵敏的鼻子,还有聪明的头脑。他相信,这两样东西迟早会派上用场。
李德敏和韩玉芝又在唐河县中学校外的棉田里见面了。那天,他蹲着捉棉铃虫,一个姑娘唱着歌、甩着胳膊从远处走来。他站起来看见了她,发现她正是当年皂角树下和分阶段一道陶醉于皂角清香的小伙伴韩玉芝,韩玉芝也认出了他。她问:“你在干什么?”他举起手里捏着的棉铃虫说:“想把它转移到玉米地里去。”她马上兴趣盎然:“对,看安吃不吃玉米。昆虫都是闻着味儿吃东西的,气味不对头儿它就不吃了。”他吃惊:“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观察出来的,也是用鼻子闻出来的。艾叶、薄荷、樟树被人用手摸过后香味会变浓,香瓜被就虫咬过的地方会变苦。”“那白菜呢?”“白菜被虫咬过后不变味,会被虫吃光。你在考我?”他惊异不已。
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第一次对话,却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很久。
那天,他人们的试验结果是:棉铃虫不吃玉米。因受不了玉米的气味,它在玉米地里活活饿死了。
若干年后,李氏夫妇产生了一种设想:提取玉米茎叶的气味制成液体喷洒在棉花上,棉铃虫就不会吃棉花了,就会饿死。他们相信,这比任何农药都好。而且能彻底解决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
1953年,李德敏初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空军航校,毕业后分配在东北空军某师搞机械维修。韩玉芝考上了武汉建筑工程党校,毕业后毅然要求奔赴北疆齐齐哈尔,因为李德敏正在那里。
1958年,已结为伉俪的他们双双进了民航北京飞机修理厂。李德敏因每年有技术革新成果,屡屡攻破技术难关,成为全师闻名的技术尖子。
1973年,韩父瘫痪了,为了照看韩父,李德敏夫妇毅然放弃在北京的优越工作,举家南迁到湖北省(那里离河南老家不远),新单位是某些机械厂,他当质量检验员,她当技术员。
在机械厂期间,李德敏因揭发过一次事故隐患,惹恼了厂领导,遭到了一系列打击报复。本来对厂里工作怀有满腔热情的李德敏变得心如槁木死灰,决定和妻子一起提前退休,全身心投入气味学研究。
在此之前,他们就用嗅觉对自然界进行研究,而且发现动植物、微生物皆有嗅觉,能闻到气味。那么,气味又是怎么传递的呢。他们想到了可能存在的气味波。他们认为,尽管人类至今还没有发现气味波,也不知道应怎么利用它,但它确实存在,动植物、微生物就是利用气味保护自己、杀伤敌人,形成生态平衡。他们有感于人类为了杀灭害虫大量使用农药,为了杀灭病菌一味地使用抗生素,结果环境大受污染,害虫和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和抗生素失效,21世纪人类将面临环境恶化和病菌侵害两大威胁,更加坚定了研究气味学的决心。
“这是一门多么有价值的学科啊!多么紧迫的研究课题啊!”李德敏激动地说“老婆子,咱们专门研究气味学,破釜沉舟地大干一场吧?”
韩玉芝同意了。
 
气味相投献身气味
夫妻携手共创新药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东汉女尸。李德敏对浸泡尸体的绛红色液体产生了浓厚举趣,他在惊叹祖国医学、药物学的发达,东汉时就有高超的防腐技术的同时,发现了这种绛红色液体有净化作用而不会带来任何新的污染,使千年女尸不腐,本身却没有任何异味。李氏夫妇就被这个谜迷上了。
对于气味,李德敏还有一种妙论。他对妻子说:“我最爱闻你身上的气味。当年在皂角树上我就闻到子你的气味。人搞对象就是从气体入手的,气味相投才能成为夫妻。”
李德敏的退休金是每月77元,这对老夫妻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光辉灿烂的气味学,乐观、坚忍不拔地正式起步研究了。他对妻子说:“我们干的事在现在书籍、资料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自己悟、自己想,不能依葫芦画瓢,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他们借钱去买中草药,上山去采中草药,试着配制那种防腐的古药水。他们坚信古人能办到的,他们夫妻也能办到。
这对夫妻是黄金搭档,李德敏是痴迷型的天才,韩玉芝是头脑的清醒的实践者。每天晚上,韩玉芝伺候采草药跑了一天的丈夫上床睡觉后,自己还要到简陋的工棚式的试验室去工作。她一会儿用小铡刀把几小捆植物的茎铡碎,一会儿又用一个烧罐捣植物的果实,一会儿又在摆放着坛坛罐罐,盆盆碗碗等大小容器的架子间穿行,观察,闻闻,尝尝。她常忙活到凌晨3点才回到屋里。
韩玉芝又忙到下半夜,回到屋里,见李德敏还坐在炕上发愣。“发愣”就是工作—思考。他的身边散落着几片纸片,右手握着支铅笔。韩玉芝走过去,捡起那些有字的纸片,整理记录李德敏的片言片语思考产生的灵感,以便再想办法加工和改造成为他们搞试验的配方。妻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李德敏浑然不觉.
    李德敏是个大肚汉,似乎总吃不饱,他消耗的脑力和体力太多了。韩玉芝看着日益消瘦的丈夫,很心酸。但他们宁可用仅有的一点点钱买草药做实验,也舍不得买蔬菜肉食来营养自己。韩玉芝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好好招待丈夫一顿。一天,李德敏没有外出采药,而是钻进实验室里配制药水,韩玉芝则提篮挎包去了野外,直到下午才拎着大包小囊回来。晚饭时分,她把丈夫请出工棚,说:“看,我今天为你准备了一桌好菜!”李德敏满脑子是如何把花草植物的气味合成在自己的药水中,随口说:“啥也不如花草好吃。”岂料他一进屋就看到一桌鲜艳夺目、王光十色的用各种药草做配料的菜,有炸的、有炒的、有蒸的、有煮的,香气扑鼻。韩玉芝解释说:“这是百花菜。软炸玉兰花,夜来香蒸鸡块,茉莉花熬豆腐。。。。”真是一次世上少见的绝妙“气味餐”。李德敏连声说:“好!好!花卉自古以来就是餐桌上的美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喜欢以菊为餐,当时盛行甘菊酒、菊花羹、菊花粥。如今我把花草的气味吃进肚了里去了,还能不出成果吗?”
    李德敏每次出外采药,置身于荒山野岭之中,看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思维异常敏锐,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
他不小跌入山谷,竟发现一片花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他用手拨拉着仔细察看,没有看到一棵病株,连一只害虫也没找到!通常情况下,一种植物只能防几种害虫,而不能防所有害虫。这里为什么一种害虫也没有呢?他的灵感又来了:联防!多种植物联防,还能有害虫的立足之地吗?我那药水一定要采取联防的方式!
这时候,夕阳西下,李德敏忽然看到两点幽幽的蓝光-狼。他缓缓地坐起来,直视那只狼。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惊慌,因为一惊慌,人体就会分泌出一种气味,这种气味会通过气味波传递给狼,等于告诉狼:“你过来吧!我将被你吃掉。”他当时非常镇定,于镇定中产生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这气势诱发全身分泌出一种气味,这气味也通过气味波向狼传递过去:“你过来吧!我要吃掉你!”狼一步三回头地走了。气味学帮助李德敏死里逃生。
李德敏腿摔伤了,几次站起来又跌倒,只好闻着花香和泥土的芳香爬行。韩玉芝找到了他。背着他行走数公里才搭上车回家。他没有摔断骨头,只是脱了臼。大夫给他正骨时,他疼得直冒汗。这时他又有了灵感:“植物遭虫时,其疼痛瓜跟人是一样的,发颤。阿斯匹林和布洛芬有止痛效果,滴在植物叶子上,颤就消失了,说明它不疼了。”
李德敏夫妇推断那汉墓中的绛红色药液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他们经过上百次试验于1992年成功地从草药中提取出一种桔黄色的液体,制成防腐剂。鲜肉放进这种药水,大夏天几个月都不腐烂。臭肉、烂鱼、馊饭若洒上一点这种药水,臭味便荡然无存。他们研究的是防腐,现在连除臭的目的也达到了。
李德敏把他和妻子共同研制成功的药水命为“敏芝”。
李氏夫妇继续测试,频频取得成功。厨房里腥、臭、臊、膻,一喷“敏芝”药水,异味就全消失了;夏天的公共厕所臭不可闻,喷几下“敏芝”药水,很快就不臭了;农药厂经常发生中毒现象,在车间挂上几条蘸有“敏芝”药水的纱布,中毒现象也不再发生了;头发、指甲、瘦肉等烧焦了,发出难闻的气味,喷喷“敏芝”药水,难闻的气味消失了。李德敏惊喜不已:“蛋白质燃烧产生的苯并芘是强致癌物质,但‘敏芝’药水也能把它消灭。”
李德敏把“敏芝”药水拿到湖北省卫生防疫站化验,化验结果出来后,防疫站领导不敢相从,又亲自监督再做了一遍化验,结果是相同的:它不仅把常见的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伤寒杆菌、真菌、酵母菌全部杀死了,就连比较难杀的革兰氏阳性金色葡萄球菌和是顽固的蜡样芽孢杆菌都有100%的杀灭率。
 
觅到知己光已现
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此神奇的药水会给李氏夫妇带来什么好处吗?李氏夫妇没有考虑,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个更难的课题研究中。他们采集了千百种植物,试着把它们的“气味”提取出来,用于防腐,用于消毒。他们成功了。
李德敏夫妇没有资金,不能大批量生产,只能找有资金的合伙人。按照传统办法,他们先找了一个挂靠单位,再到卫生部门办理生产许可证。然后与合伙人共同经营,“利益均沾”。怎奈先后三个合作者都不跟他们“利益均沾”,而在占有生产许可证后独自经营。李德敏不得不亮出“王牌”-不再供给药水,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这样,使用失败了。
难啊!李德敏万万没有想到,搞科研难,科研成果搞出来后要应用于社会更难!他曾带着资料、文稿和药水去北京。人家看了看他的那些论文,问:“价钱是评职称的吧?”他说“职称与我无缘,我想建立一个新学科。”人家见他口气好大,又问:“你是哪所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他说:“什么单位都不是,民办科研所,平民百姓。”人家的兴趣转移了,问:“出书,你能拿出多少钱?”他有点儿不明白了:这跟钱有什么关系?他只是把他和妻子付出许多艰辛才获取的科研成果献给社会。他鼓足勇气问:“最低额是多少?”“10万元。”搞科研的人有几个是大款?他别说不是大款,连到北京的路费都阳借的。他俗语不起旅馆,住在朋友家里,一天的饭食只是五个烧饼加白开水!他节省每一个铜板搞科研,没想到科研成果出来了,反倒让他出10万元!
李氏夫妇的研究结果引起医学界关注。用中草药防毒、消毒、杀灭有害微生物,取代会产生副作用和抗药性的抗生素,将是医学界的一次革命,将带来中医药学的大踏步前进!1995年9月26日,北京王府井大酒店聚集了中国最高科研机构的20多位专家,“气味学研讨会”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军事家医学科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中国环境文学促进会等。会上,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唐由之发表讲话,对气味学的重要观点给予很高评价。会后首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
李氏夫妇兴奋异常,借这次会议的东风,又推出一篇篇论文,构筑气味学的理论大厦。他们以炎通过自己和广大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视研究作应用气味学、造福从类的美好前景很快就会到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坐抛砖引玉带来许多新发明,推动整个药业的革命。岂料论文只是论文,他们的科研项目并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药水除了被一些朋友拿去消炎、止痒、除臭、消毒之外,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个美国商人获悉李氏夫妇的技术,三次找上门,拟出资1亿美元购买。国家主管部门认为这是国宝,不批准出口。英商动员李氏夫妇:“我有能力把你全家迁剧英国。”李德敏说:“我不能背叛祖国。”英商是华侨,说:“我了解中国,你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你会后悔的。”李德敏说:“你还不完全了解中国,中国古人卞和为献宝被剁去双足后仍要献宝,药水是中国的国宝,当然要献给中国。”
从1992年药水诞生以新千年的的八年间,李氏夫妇奔走呼号,为献宝历尽艰辛,然而这个宝至今还没有真正献出。不过,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他们再次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新的转机再次鼓起了李氏夫妇希望的风帆。他们信心十足:理解他们的科学家总会越来越多,中国的企业家也不乏有眼光之人,曙光就在前头,胜利一定会到来!
 
                   全文摘自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家庭》2000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