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分家是摧毁中医文化的原子弹
广义的中医包括中药,中医的处方权与西医的处方权有很大的区别,中医的处方药包括中成药和自立的方剂,自立的方剂包括汤剂、酒剂、丸、散、膏、丹等,也等于中医有自主研制中药的权利,不需要获得新药证书即可自行使用。中药是中医发明的,不以行医为职业的普通百姓同样会自开方剂给自己或家人亲属治病,这在解放前的农村是很普遍的,解放后一度盛行的赤脚医生是特定时期古老传统的延续。师承和家传是中医文化发展的脉络,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师承和家传被中医院校替代了,赤脚医生也成为历史陈迹。中药成药化带来了方便,中医便很少自拟方剂和炮制中药。中成药利于工业化生产,中药厂成了中医的行业。
应该承认,这是社会的进步,方便了群众,也为中药走出国门铺平了道路。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中药过分成药化,就很难体现辨证施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固然,中成药可以注明如何辨证用药,但辨证之玄妙难坏了卖药者和患者,不辨证即用药其疗效必差,与看病用药的西药相比,中成药的劣势是明显的。
中药厂把中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再不需要采购药材、炮制成丸、散、膏、丹,但是,中药厂的配方哪里来?中药的研制者是医生,西药的研制者是化学家,西药的毒理药理研究靠动物试验,中药的毒理早已明析,药理研究靠临床。中药厂与临床无缘,中药厂的配方谁提供?只有抄袭古人的。中药制药与临床分离便成了无源之水,而名中医手中的绝活很少能成为中成药。中医院虽然可以成立制剂室,但要取得制剂证其难度仅仅次于办中药新药证书,医院的中药制剂不能在院外流通,中医院没有中药特色,中医院度日艰难,从业的中医师只能靠开汤剂,一人一方,赚的只能是挂号费,中药房抓药没有卖中成药或西药利润高,中医师不愿意花费脑筋开方剂,中药新药的研制靠何人?市场上的中成药品种虽然层出不穷,但都是低水平的重复,疗效好的极少,公认的叫得响的品种几乎没有。
中医研究新药的积极性丧失了,中医靠什么发展?
当代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药大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能转化成良药的不多,原因何在?第一,研究中药复方的不多,复方研究靠临床实践,研究院所轻临床重化验分析;第二,研究方向不对,中医研究院所的研究课题偏重于中药有效成份的分析,走西药研究的道路,政策导向出了偏差,一类中药是从中药提取的单一化学成份,二类中药是中药材的有效部位和制剂。这些化学成份研究成果很多,有用的有多少?一类中药申请注册的几乎是空白,二类中药也是凤毛麟角,这些研究工作全用在给上药典的中药制剂制定企业标准,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加眩耀的东西,什么中药标准化,与世界医药接轨等待。稍懂中医的人都明白,一种、两种或三种化学成份绝对代表不了中成药的全部配方,更表明不了中药的疗效,是自欺欺人。
众所周知,中药、西药的唯一区分是化学成份的多少,西药是单一化学成份,而不论化学成份的来源是从天然物中提纯或是人工化学合成。中药无论是单味药或复方,都是含多种化学成份,是单一化学成份疗效好还是复合成份疗效好,是争论已久未有定论的问题。但是单一成份的敝端是不争的事实,即产生“四性”:抗药性、耐药性、依赖性和蓄积毒性,医药如是,兽药如是,农药亦如是。西药中值得称道的是疫苗,疫苗恰恰是复合物,第一种疫苗又恰恰是中医发明的,严格地讲,疫苗是中药而不是西药。
迫使中医中药分家的是政策;中医与中药分开管理;剥夺中医的制剂权,中药研究与临床分离;中药厂与中医院分家。这四种现状已严重阻碍中医的发展,迷途而不知返,悲乎!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中医是有广泛基础的大众性科学,中医学是群众创造的,其发展也离不开群众,中医与中药是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政府的政策制定都应该服从这个大前提。中国的领导人应该从中医药的现状中有所醒悟,有所反思,任何不利于中医发展的方针政策都是违背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二十世纪医学科研出现了严重失误,单一化学成份为药是帮助人类的敌人战胜人类的朋友和人类自己,因为它违背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相生相克的规律,打乱了生态平衡。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必将重整旗鼓,走上拯救人类、拯救生灵的主战场。中医是医学主帅的地位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中华儿女当自强,振兴中医是历史赋予中国人的使命,疑难症、新的流行病已经向现代医学发出警告,致病微生物向现代医学发起挑战,环境污染要毁灭地球上的一切生灵,靠什么解决?当然是靠中医学,中医学讲相生相克,植物的抗微生物能力最强,能净化空气的是植物。襄樊市有个中药研究所,它的名字叫清菁气味科研所,该所用十二味中草药合成一种制剂,就这一种制剂便征服了一切微生物和十万种毒物,当然能治愈疑难症和传染病,这是中医学的奇迹,西医和西药永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希望这一事实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以此为契机,让中医学造福全人类。征服毒物与微生物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子女李德敏、韩玉芝、李晓、李梅心四人,都非学医的,可见中医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但政策限定他们既不能行医又不能开药厂,但是他们把医与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李德敏、韩玉芝、李晓、李梅心
2007-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