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  实现人类自救
   
现代医学风靡全球不到两百年已走向尽头。空气污染治理不了,细菌广泛产生抗药性,药源性疾病令人讳疾忌医,病毒性传染病此起彼伏。化学农药没有控制病虫害,反倒扑灭了鸟类……
    传统医学流传了数千年之后突然在世界上销声匿迹了,唯有中国等几个国家艰难地维系下来,原因大概是这些国家没有能力研发西药,而天价的医疗费使大多数病人头痛。二十世纪是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为什么唯独医学陷入了困境?这个问题不值得全社会关注
吗?又为什么没有人讨论它呢?
笔者认为是生命科学陷入了误区,或者是说医学走入了歧途。
什么是生命科学的误区?什么是医学的歧途?笔者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忽视嗅觉的功能
生命科学存在一个空白区,嗅觉的科学没有建立,不知道嗅觉的功能。嗅觉不仅动物有,植物和微生物也有,就人类而言有五种感觉器官即眼、耳、口、鼻和皮肤。高等动物的鼻子既是嗅觉器官又是呼吸器官,昆虫等低等动物的嗅觉不一定是鼻子,植物和微生物未形成完整的器官组织,但它们都有呼吸,它们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嗅觉,嗅觉器官接收的是气味,而气味恰恰是一切物质和生物体的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整个生物界利用最多的是嗅觉,感知外部世界靠它,它们的生命活动也主要靠嗅觉,应该说嗅觉是一切生命的守护神。人类科学利用最多的是光波、声波和电磁波,作为生物界共同语言的气味波在生物学上很少谈及。化学农药诱使昆虫产生抗药性,抗生素诱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其根源在于昆虫和细菌有识别毒物的武器——嗅觉。
二、物对单一物质易产生适应性
化学成份单一是产生抗药性的根源,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现实,而人们研究的农药和抗生素偏偏要制成单一物质。在军事上单一武器进攻易防,所以要多兵种联合作战。植物防病、虫害就是利用多种物质,植物的化学成份比动物和微生物要复杂得多,其成份分为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初生代谢物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类,是一切生物共有的,供自身生长和繁育后代的需要。次生代谢物是防御性物质,防御病虫害、毒物侵蚀和适应气候、环境等,某些植物还将初、次生代谢物合成为生物甙,借以保护自己的初生代谢物不被其它生物利用。某些低等动物产生毒物是进攻和防御的需要,微生物产生内、外毒素也是它的攻防武器,低等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其化学成份也很复杂,这样才达到了生物界的平衡。而人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在研究农药和抗生素时一味强调化学成份单一,甚至将已知成份的单一物质作为西药的标准,违背生物斗争的规律,没有不失败的。
三、反食物链是生物界斗争的主要形式
生物学的重要规律叫生物链又称食物链,讲的是谁吃谁,这里犯了一个片面性错误。谁能吃谁是生物斗争的结果,谁都不让谁吃才是生物的本性。前面讲的次生代谢物、生物甙和生物毒素都说明生物天生有防被吃的本能,笔者将其称之为反食物链。为了生存,一方要吃,一方不让吃,说明生存斗争的残酷性,食物链淡化了这种生死搏斗。产毒是防御的主要手段,解毒是获得食物的必备本领,解毒主要是指产生消化酶,这种产毒与解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生物的化学成份的复杂性源于此,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用外部形态给生物分类简便但不精细,不能全面反应生物进化的细微之处。
四、毒与非毒都是相对的
毒与非毒的问题在生物学中的概念非常模糊,毒的定义应当是某种物质对某种生物体有伤害的称该物质是某种生物的毒物。毒与非毒没有严格的界限,特定物质对不同的生物体可认定为毒物或非毒物,对此有毒对彼无毒的物质很常见,而人们在研究药物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用对人和禽兽有毒的物质灭虫,结果是伤害了害虫的天敌、污染了环境产生药物残留。对某种害虫而言,可以应用该害虫不吃的植物为农药迷惑昆虫使其拒食或逃逸,而选择的植物可以是对人、畜无害的。在对付体内外的致病微生物也可以选择仅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而对人、畜无害的植物,这些植物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现代研究中药的人不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四者的相生相克关系中寻找疗病的方法,过于看重古人的经验,虽然讲相生相克,而在用药问题上用的却很少。致病微生物是人、畜疾病的重要因素,而现代中医回避谈微生物,固执地用正邪斗争代替抑菌杀菌问题,使中西医理论难以接轨,又机械地将中医分为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
五、气味波是生物界利用得最广泛的信息。
光波和声波最早被人类所利用,电磁波利用得较晚,气味波是人和生物界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但是人们以自己的嗅觉划界,将人闻不到的物质发出的气味排斥在气味波之外,将物质分为气味物质和非气味物质两类,为了找出两类物质的分界,用尽了物理的和化学的分析方法而毫无结果。人人都知道人与动物的嗅觉差异是很大的,而没有用心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光波、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用物理量来表示,气味波则不能。凡能挥发的物质都能产生气味,其挥发的分子随空气的布朗运动形成气味波向四周发射。气味是最能代表物质特性的外部特征,一物一味,没有气味完全相同的两类物质,物质不变,气味亦不变。而人和生物界能嗅到的气味都极其有限,是有选择性地接收气味的,选择的原则是对自己的生存有无直接关系,有益的称正相关,无益的称负相关,还有一些是虽然有益而不需要刻意寻求的物质,对人而言如空气和水。昆虫散发的求偶素仅能被同类接收。不同生物的嗅觉灵敏度差别也很大,有些生物的嗅觉不灵敏,只有被嗅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嗅到,而某些生物能嗅到单分子,嗅觉最迟钝的动物是人类。人类嗅觉退化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有智慧的大脑,生存能力强,不靠嗅觉觅食,不靠嗅觉防猛兽,更不靠嗅觉找配偶,识别物质靠知识;二是人类被自己制造的许许多多物质所包围,嗅觉被多种毒物所破坏,欧洲一生物学家发现有72%的嗅觉细胞丧失其原功能,这是一个危及生存的危险信号,是退化而不是进化。固然,嗅觉失灵的人可以生活,可以不视之为病,不象动物那样嗅觉失灵就不能生存下去,但是嗅觉失灵的人经常患病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嗅觉失灵的人食欲必差,对腐败食物或染毒食物不能鉴别,处于有毒环境不知逃避,对配偶缺乏亲近感等等,大的方面说在研制和使用新材料时只注重功能忽视其毒性。凡不好闻的东西必定对人有害是最简单的常识,多数人都忽略这一点,使人类处于自己制造的毒物环境中。
六、谈到中药的起源有神农氏尝百草之说,就是这样一个“尝”字使得中药局限在一个低水平上。味觉是辨营养的,嗅觉才是辨毒的,用五味辨药性很不全面,辛入肺、酸入肝、咸入肾、苦入心、甘入脾正说明五味与营养有关。中药扶正有余祛邪则不足,若用气味辨别药性就能找到杀灭微生物和解除毒物的药材来,笔者就是用中草药的气味特征选择药材配成制剂,创造出了中药的奇迹,使用一种中药制剂就能杀灭环境和人体内的一切致病微生物,又能消除空气中的数万种有毒气体,而这种制剂还是禽兽药和农药,对人和动物完全无毒,所以用气味辨药性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办法。
七、生命科学的最大误区莫过于植物靠吸入来净化空气,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夜间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维持着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大致平衡。而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说法找不到证具,植物没有排泄系统,它们吸收的硫等化学物质转化成什么?积存在什么地方?笔者以为植物是用排出某种气体来化解周围空气中的毒物,这种排出是有目的有控制的。许多种植物体内存在着解毒物质,其解毒物质不因植物的枯萎而消失,可以提取出来作为解毒剂,用多种植物提取的解毒物质制成雾化剂能使数万种毒气变得无毒,1992年被批准的敏芝异味消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植物解毒剂的机理不是现有的化学知识所能解释的,不能用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和络合等化学反应说明问题。酸性、碱性和中性的毒气都能被敏芝异味消化解。
生命科学所涉及的范围最广,单就生物的物种还未搞清楚,生命现象神秘莫测。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甚至是否定的再否定,人们所掌握的自然规律仍是沧海一粟。生命科学的误区在所难免,以上提到的几个误区是笔者所发现的误区中的几个重点,因为它涉及到医药与环境科学,并且已经给人类带来灾难。笔者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几个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短文,从不同角度谈论过上述问题,人微言轻未引起社会的重视。199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发《情况汇编》,向高层社会呼吁支持民间老专家的气味学研究。没有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就不会有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点。对嗅觉功能的认识建立了气味学的基础,用气味学理论研究植物的药用价值便有了广谱植物解毒剂和植物灭菌剂,它不仅可以净化环境,用于人体、动物和农作物出现了超出想象的奇迹,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逾百份。过去的已成历史档案,单说2005年5-11月做出的敏芝异味消预防禽流感的试验报告,用饮水和饲料拌药的办法就解决了禽流感的传染问题,将人工感染禽流感的鸡与健康鸡同笼喂养,健康鸡不仅未得病,在体内也查不到禽流感病毒。假若这种预防办法推广开来,禽流感就不再成为高致病性高死亡率的传染病,兴师动众地搞掩埋、划禁区将成为多余。
气味学与气味医学如果被人们广泛地了解,他将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襄樊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      李德敏
                              2006.8.15
 
 
|